Friday, June 23, 2017

隨筆

說是鄉愁,或許只是一種格格不入的不適應感


打從踏上這片土地的第一天起,意識到未來從街頭的閒聊到辦公室的談話,全部都是不熟悉、或說不這麼熟悉的語言,便從潛意識悄悄竄起一股不安,若有似無。

倫敦的氣候比台灣乾燥許多,地上的水或晾著的衣服都以一種驚人的速度變乾,那是一種在林口生活了一年半之後難以體會的感覺;倫敦的房子設計得非常不易對流,室內溫度硬是比外面高上一截,伸出窗外的手與屋子內的身體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,或許得這樣才能度過下雪的寒冬吧。

初來碰巧遇上難得一見的熱浪,比起離台前的日日暴雨,飛越歐亞大陸後居然碰上了比台灣還台灣的天氣,重點是這裡還沒有冷氣!我詫異於街頭倫敦人的泰然自若,所有人卻都告訴我好好珍惜這難得的陽光,好天氣將不會持久。果不其然,三天後便遇上在倫敦的第一場陣雨,氣溫也跟著降下。我想我理解了,若是一年之內只有短短一週的大太陽大熱天,無論再怎麼熱也定是抱持感恩的心情吧!

公司安排的臨時住宿是一棟幾年前才由舊工廠重新改建的小社區,據說外觀完全相同,裡面卻蛻變成舒適的小公寓、小套房。中庭放了幾組沙發和桌子,上方是透光的壓克力板之類的建材,採光十分良好,但不會淋雨,種了一些植物,也有戶外的涼爽,滿適合納涼的地方。某天從外面回來遇見一個南投來的阿婆,六十初頭,正是含飴弄孫的年紀。她的女兒是銀行金融業的高級主管,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,不只出差、還有挖角。縱是女兒才華洋溢、成就非凡,阿婆對英文一竅不通,倫敦於她竟不如中國、新加坡。那邊語言相通,她可以跟團出遊、上街閒聊;這邊溝通有礙,僅僅想買水果也需要女兒在旁邊,她上班時她就只在中庭坐坐、公園走走,一個多月來難得遇到可以用台語聊天的對象。

走上街頭,聽到最多的不是傳說中優雅的英國腔。倫敦是一座充滿移民的城市,來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口音,就是難得一見英國腔。飛機上遇見的菲律賓腔空姐、海關遇見的美國腔櫃檯、郵局遇見的中南美洲腔櫃檯、還有各種我分不出來的奇腔怪調、以及我自己的台灣腔。最後的最後,才是在地鐵站內聽見的英國腔廣播。或許一個月後,這些便成為不值一提的日常生活了。

文化衝擊多少還是有的,我也相信未來會持續遇到。只是年紀尚輕、可朔性尚高,衝擊後理解、改變自己就能適應良好。還沒有成為固定的形狀,到那時衝擊就只能是衝擊,無可抵銷、無所遁逃。我希望那天來得越晚越好。我希望那天不要來最好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